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3-08-18 浏览:1364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古人将“耻”作为维系社会运行的四项道德准则之一,可见古人对“耻”这一德目的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古人倡导的八德中,“耻”作为落脚的底线,明道理、知羞耻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论语·为政》里,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意是说,加强道德教化使人们向善,注重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百姓方能知荣辱,对丑恶产生羞耻之心,更加恪守正道。
“耻”字原作“恥”,从心耳声,左部“耳”表示听,右部“心”表示与心理活动相关。“恥”后来又演变成“耻”,右部的“心”被替换为“止”,不禁让人联想到,若听见别人评价自己的过失,应该对自己的不当行为立即停止。《说文解字》解释,“耻,辱也。”说明对于坏事,本能要有感情上的拒绝。孟子认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也。”他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若没有了羞耻心,才是真不知羞耻,无可救药呀。
知耻,心中就有了是非标准。汉代有一个人叫乐羊子,他的妻子为人很有操守。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了别人丢失的金饼,喜气洋洋拿回家来,他的妻子却说: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你为何用人家遗失的东西来玷污自己呢?乐羊子听了很惭愧,就将财物又放回了原处。
《礼记·中庸》称:“知耻近乎勇。”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勾践含羞忍辱、卧薪尝胆,经过长久准备,最终一雪前耻打败了吴国,这便是“知耻近乎勇”的力证。而吴王夫差也曾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早年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被越国打得大败,重伤气愤而死,夫差即位后,日夜加紧练兵,每天必使人喊,“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夫差则涕泣答,不敢忘!这才有了日后的国富兵强。可惜的是,夫差最终还是淡忘了刻骨之耻,直至被越国击败时,他羞愧不已,拔剑自尽而亡。由此可见,牢记羞耻可以使人奋发有为,而忘记羞耻则距离危险很近了。
耻感好像一根无影无形的鞭子,时刻督促着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廉颇了解到自己骄纵狭隘的错误后,便幡然悔悟,负荆请罪,于是换来将相和睦。苏秦学业未成时被身边人耻笑,他知耻而发愤苦读,终于以“合纵”主张佩戴六国相印。韩信长思胯下之辱,苦练本领,不肯懈怠,最后终于成就一番大业。从某种角度来说,耻辱看似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但它也是新生的起点,只要将耻铭刻在心底,就不会重蹈覆辙、耻辱加身,而可能会凤凰涅槃、脱胎换骨。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耻,是为了改。西晋周处少时为祸乡里,被称为“三害”之一,后来他知道自己为人所厌恶,感到十分羞耻,便想浪子回头。他请教高人,说自己想修养操行而年纪已大,恐怕来不及了。对方告诉他,古代的人看重朝闻过晚上就改正,你只要有志悔过,不怕日后美名不彰。改过后的周处品格焕然一新,成长为治境有方、战死沙场的一代名臣。有羞耻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甚是重要,这种不安可以迫使人们直面问题、矫正人生。
顾炎武说过,“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龚自珍亦道,“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知耻为道义之端,是良知之苞芽,只有知耻才能远耻,时时自警、讲究节操正是改正过错、避免耻辱的有效途径。(马爱生)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