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23-08-21 浏览: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的高度,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化辨识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彰显了富有创见的中华文明观和中国文化观,极大地启发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突出特性,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根本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我们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以文艺创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感召力。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产生化育心灵、陶冶情怀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以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一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树立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声音之道,与政通”等,都强调了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唐代张彦远写的第一部中国古代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开篇就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讲的也是丹青绘画的社会作用。今天,我们要坚持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使文艺创作更好地凝聚精神力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标识。
二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充分发挥文艺创作以美育人、美以成人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积淀中最具永恒的属性是审美属性,“以和为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特别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在文艺创作中始终贯穿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理念。无论何种门类和形式,中国艺术都追求“以形写神”,讲“气韵”“神韵”“意境”,汉字的象形之美、书法的线条之美、中国画的“写意”之美,都在世界艺术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特质。今天的文艺创作已具备各种新技术新媒介的支持,但无论运用何种形式和技法,都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和美”的内涵、“大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
三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匠作精神,在文艺创作中展现大美之艺。文艺经典都是精雕细琢、久久为功的产物。许多文学巨作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劳动结晶,许多古代造物如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中注入了精湛的匠作技艺,才达到了“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精彩。今天的文艺创作要坚持精品意识,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打磨每一件作品。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把文化遗产和古典艺术的精华转化到文艺创作中。新时代十年在这方面有了许多新成果,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在需要为文艺创作提供更多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播上拓宽渠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创造更多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中国审美风范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
中华美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的事业发展如何置入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的系统工程中。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时代定位,我们要认真审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位置,进一步明确高等美术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坐标体系中的方位。
中华美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要认真研究中华美育精神,持续推动美育各方面建设,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使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培育正确的文明史观、文化史观,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有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的文化新人。在学科建设上,要思考百年来中国美术走向现代进程的成果和经验,着重要把百年来美术教育的办学历程加以理论概括与研究,用中国道理讲好中国实践,思考学科建设与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关系。美术学府同时是美术创作的生力军,要推动师生在创作上守正创新,更好地表现中国主题、时代主题,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要深化艺术史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全新的文化史观、文明史观,全国各高等美术学府都有深厚的艺术人文学科基础,有成规模的学术研究群体,要以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指南,对中国美术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作出新的阐释,为中国美术历史探源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认为,下一步教学实践跟进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在青年学生体现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基础上,使他们的作品体现更为深厚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学生从萌生创作动机和火花,到选用媒介语言建构并呈现一件艺术作品,体现一名创作者的思维逻辑,反映更深层的文化关切与人文关怀。要持续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创作引导,推动高等美术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新的成就。(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